- 姚登福;2006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姚登福;2006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姚登福;2006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克成;2006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克成;2006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克成;2006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龚振夏;2006年01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龚振夏;2006年01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龚振夏;2006年01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顾伏龙;赖仁胜;2006年01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顾伏龙;赖仁胜;2006年01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顾伏龙;赖仁胜;2006年01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世安;艾立清;李箫;毛政;卢运萍;
目的:探讨拓扑替康(TPT)在体外诱导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2780/DDP凋亡的作用及其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TPT诱导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2780/DDP凋亡,运用MTT法、透射电镜、DNA凝胶电泳检测和观察TPT对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2780/杀伤效应、凋亡形态、生物特性。采用Westernblot印迹杂交法以检测TPT对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TPT可诱导细胞株A2780/DDP凋亡,经TPT作用后A2780/DDP细胞内bax蛋白增加,而bcl-2蛋白不表达,bax/bcl-2比值增加。结论:TPT可诱导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2780/DDP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ax蛋白高表达及bax/bcl-2不表达有关。
2006年01期 13-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世安;艾立清;李箫;毛政;卢运萍;
目的:探讨拓扑替康(TPT)在体外诱导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2780/DDP凋亡的作用及其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TPT诱导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2780/DDP凋亡,运用MTT法、透射电镜、DNA凝胶电泳检测和观察TPT对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2780/杀伤效应、凋亡形态、生物特性。采用Westernblot印迹杂交法以检测TPT对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TPT可诱导细胞株A2780/DDP凋亡,经TPT作用后A2780/DDP细胞内bax蛋白增加,而bcl-2蛋白不表达,bax/bcl-2比值增加。结论:TPT可诱导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2780/DDP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ax蛋白高表达及bax/bcl-2不表达有关。
2006年01期 13-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世安;艾立清;李箫;毛政;卢运萍;
目的:探讨拓扑替康(TPT)在体外诱导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2780/DDP凋亡的作用及其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TPT诱导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2780/DDP凋亡,运用MTT法、透射电镜、DNA凝胶电泳检测和观察TPT对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2780/杀伤效应、凋亡形态、生物特性。采用Westernblot印迹杂交法以检测TPT对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TPT可诱导细胞株A2780/DDP凋亡,经TPT作用后A2780/DDP细胞内bax蛋白增加,而bcl-2蛋白不表达,bax/bcl-2比值增加。结论:TPT可诱导人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2780/DDP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ax蛋白高表达及bax/bcl-2不表达有关。
2006年01期 13-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陶丽丽;陈莉;
目的:研究肝癌中PTEN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28例肝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中PTEN基因mRNA表达,并通过电泳凝胶图像系统分析其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验51例肝癌石蜡切片中PTEN蛋白表达(其中包括与28例新鲜组织相对应的标本)。结果:RT-PCR检测PTENmRNA表达率肝癌中为35.71%,癌旁组织中为71.43%,PTEN基因在肝癌细胞中表达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测肝癌中PTEN蛋白的检出率为66.7%,PTEN蛋白表达与肝癌的病理分级和癌栓形成呈负相关。结论:PTEN基因缺失和肝癌的分化程度以及癌栓形成、转移密切相关。
2006年01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陶丽丽;陈莉;
目的:研究肝癌中PTEN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28例肝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中PTEN基因mRNA表达,并通过电泳凝胶图像系统分析其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验51例肝癌石蜡切片中PTEN蛋白表达(其中包括与28例新鲜组织相对应的标本)。结果:RT-PCR检测PTENmRNA表达率肝癌中为35.71%,癌旁组织中为71.43%,PTEN基因在肝癌细胞中表达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测肝癌中PTEN蛋白的检出率为66.7%,PTEN蛋白表达与肝癌的病理分级和癌栓形成呈负相关。结论:PTEN基因缺失和肝癌的分化程度以及癌栓形成、转移密切相关。
2006年01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陶丽丽;陈莉;
目的:研究肝癌中PTEN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28例肝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中PTEN基因mRNA表达,并通过电泳凝胶图像系统分析其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验51例肝癌石蜡切片中PTEN蛋白表达(其中包括与28例新鲜组织相对应的标本)。结果:RT-PCR检测PTENmRNA表达率肝癌中为35.71%,癌旁组织中为71.43%,PTEN基因在肝癌细胞中表达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测肝癌中PTEN蛋白的检出率为66.7%,PTEN蛋白表达与肝癌的病理分级和癌栓形成呈负相关。结论:PTEN基因缺失和肝癌的分化程度以及癌栓形成、转移密切相关。
2006年01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浩;王华;方庆安;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7例肝细胞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与6例正常肝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HCC中PTEN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PTE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及HCC癌旁组织中表达高于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正常肝组织与癌旁组织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化程度高的HCC中PTEN表达高于低分化者,ChildA级高于B和C级,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静脉浸润者高于有静脉浸润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PTEN蛋白表达在性别、年龄、有无包膜、大体类型及肿瘤大小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PTEN蛋白阴性表达率较高,PTEN可作为检测肝癌生物学特征的一种分子标记。
2006年01期 18-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浩;王华;方庆安;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7例肝细胞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与6例正常肝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HCC中PTEN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PTE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及HCC癌旁组织中表达高于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正常肝组织与癌旁组织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化程度高的HCC中PTEN表达高于低分化者,ChildA级高于B和C级,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静脉浸润者高于有静脉浸润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PTEN蛋白表达在性别、年龄、有无包膜、大体类型及肿瘤大小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PTEN蛋白阴性表达率较高,PTEN可作为检测肝癌生物学特征的一种分子标记。
2006年01期 18-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浩;王华;方庆安;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7例肝细胞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与6例正常肝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HCC中PTEN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PTE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及HCC癌旁组织中表达高于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正常肝组织与癌旁组织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化程度高的HCC中PTEN表达高于低分化者,ChildA级高于B和C级,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静脉浸润者高于有静脉浸润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PTEN蛋白表达在性别、年龄、有无包膜、大体类型及肿瘤大小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PTEN蛋白阴性表达率较高,PTEN可作为检测肝癌生物学特征的一种分子标记。
2006年01期 18-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仇爱峰;徐青;王庆庆;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选择素(E-selectin)及其配体sLe-X(SialylLewis-X)的表达状况及其与肿瘤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6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E-Selectin和sLe-X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淋巴转移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20例乳腺纤维瘤标本为对照。结果:E-选择素和sLe-X在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乳腺纤维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14%(46/56)、67.86%(38/56)、15.00%(3/20);73.21%(41/56)、58.93%(33/56)、30.00%(6/20)。E-选择素及sLe-X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乳腺纤维癌中的表达(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sLe-X的表达高于无转移组(P<0.01),而E-Selectin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癌组织中E-选择素的表达与ER特征(P=0.001)、肿瘤分期(P=0.026)、肿瘤分化程度(P=0.013)、肿瘤直径(P=0.01)明显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E-选择素表达状态与生存率相关(P=0.027)。结论:E-选择素和SLe-X协同介导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E-选择素可能是预测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分子标志。
2006年01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仇爱峰;徐青;王庆庆;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选择素(E-selectin)及其配体sLe-X(SialylLewis-X)的表达状况及其与肿瘤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6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E-Selectin和sLe-X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淋巴转移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20例乳腺纤维瘤标本为对照。结果:E-选择素和sLe-X在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乳腺纤维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14%(46/56)、67.86%(38/56)、15.00%(3/20);73.21%(41/56)、58.93%(33/56)、30.00%(6/20)。E-选择素及sLe-X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乳腺纤维癌中的表达(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sLe-X的表达高于无转移组(P<0.01),而E-Selectin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癌组织中E-选择素的表达与ER特征(P=0.001)、肿瘤分期(P=0.026)、肿瘤分化程度(P=0.013)、肿瘤直径(P=0.01)明显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E-选择素表达状态与生存率相关(P=0.027)。结论:E-选择素和SLe-X协同介导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E-选择素可能是预测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分子标志。
2006年01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仇爱峰;徐青;王庆庆;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选择素(E-selectin)及其配体sLe-X(SialylLewis-X)的表达状况及其与肿瘤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6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E-Selectin和sLe-X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淋巴转移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20例乳腺纤维瘤标本为对照。结果:E-选择素和sLe-X在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乳腺纤维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14%(46/56)、67.86%(38/56)、15.00%(3/20);73.21%(41/56)、58.93%(33/56)、30.00%(6/20)。E-选择素及sLe-X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乳腺纤维癌中的表达(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sLe-X的表达高于无转移组(P<0.01),而E-Selectin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癌组织中E-选择素的表达与ER特征(P=0.001)、肿瘤分期(P=0.026)、肿瘤分化程度(P=0.013)、肿瘤直径(P=0.01)明显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E-选择素表达状态与生存率相关(P=0.027)。结论:E-选择素和SLe-X协同介导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E-选择素可能是预测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分子标志。
2006年01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曹国锋;张春辉;尤其俋;
目的:探讨在雌激素受体(ER)表达不同的乳腺癌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Maspin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检测40例乳腺癌组织中Masp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aspin蛋白在ER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45.8%(11/24),在ER阴性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12.5%(2/1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ER表达不同的乳腺癌组织中Maspin蛋白的表达亦存在显著差异,Maspin也可作为判定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2006年01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曹国锋;张春辉;尤其俋;
目的:探讨在雌激素受体(ER)表达不同的乳腺癌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Maspin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检测40例乳腺癌组织中Masp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aspin蛋白在ER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45.8%(11/24),在ER阴性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12.5%(2/1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ER表达不同的乳腺癌组织中Maspin蛋白的表达亦存在显著差异,Maspin也可作为判定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2006年01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曹国锋;张春辉;尤其俋;
目的:探讨在雌激素受体(ER)表达不同的乳腺癌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Maspin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检测40例乳腺癌组织中Masp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aspin蛋白在ER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45.8%(11/24),在ER阴性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12.5%(2/1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ER表达不同的乳腺癌组织中Maspin蛋白的表达亦存在显著差异,Maspin也可作为判定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2006年01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清;陈建;倪兰春;黄华;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蛋白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垂体肿瘤与4例正常脑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蛋白在4例正常脑组织中全部表达,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TEN蛋白表达高于侵袭性垂体腺瘤,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不同功能类型的垂体腺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PTEN蛋白表达在无囊变、卒中垂体腺瘤组中高于有囊变、卒中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垂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存在PTEN基因失活现象,并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相关。
2006年01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清;陈建;倪兰春;黄华;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蛋白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垂体肿瘤与4例正常脑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蛋白在4例正常脑组织中全部表达,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TEN蛋白表达高于侵袭性垂体腺瘤,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不同功能类型的垂体腺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PTEN蛋白表达在无囊变、卒中垂体腺瘤组中高于有囊变、卒中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垂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存在PTEN基因失活现象,并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相关。
2006年01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清;陈建;倪兰春;黄华;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蛋白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垂体肿瘤与4例正常脑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蛋白在4例正常脑组织中全部表达,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TEN蛋白表达高于侵袭性垂体腺瘤,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不同功能类型的垂体腺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PTEN蛋白表达在无囊变、卒中垂体腺瘤组中高于有囊变、卒中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垂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存在PTEN基因失活现象,并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相关。
2006年01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政红卫;王能进;张瑞菊;
目的:探讨C-myc基因蛋白在肝癌及癌周肝内的表达与肝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在58例肝癌存档石蜡切片上标记和观察C-myc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C-myc基因蛋白在肝癌组织及其癌周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8.97%(40/58)及65.52%(38/58),表抗阳性的肝癌及癌周阳性表达分别为70.27%(26/37)、67.57%(25/37),伴有肝硬化的肝癌及癌周肝组织中分别为86.49%(32/37)、81.08%(30/37),伴有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的肝癌及癌周肝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90.91%(20/22)、90.91(20/22,),有包膜的癌内和癌周阳性率分别为60.47%(26/43)、55.81%(24/43),术后复发组的癌内及癌周阳性率分别为79.49%(31/39)、79.49%(31/39)。结论:C-myc基因蛋白表达的增加与HBsAg阳性、肝硬化、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癌周肝内转移及肿瘤有无包膜密切相关,与肿瘤复发有密切关系。
2006年01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政红卫;王能进;张瑞菊;
目的:探讨C-myc基因蛋白在肝癌及癌周肝内的表达与肝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在58例肝癌存档石蜡切片上标记和观察C-myc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C-myc基因蛋白在肝癌组织及其癌周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8.97%(40/58)及65.52%(38/58),表抗阳性的肝癌及癌周阳性表达分别为70.27%(26/37)、67.57%(25/37),伴有肝硬化的肝癌及癌周肝组织中分别为86.49%(32/37)、81.08%(30/37),伴有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的肝癌及癌周肝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90.91%(20/22)、90.91(20/22,),有包膜的癌内和癌周阳性率分别为60.47%(26/43)、55.81%(24/43),术后复发组的癌内及癌周阳性率分别为79.49%(31/39)、79.49%(31/39)。结论:C-myc基因蛋白表达的增加与HBsAg阳性、肝硬化、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癌周肝内转移及肿瘤有无包膜密切相关,与肿瘤复发有密切关系。
2006年01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政红卫;王能进;张瑞菊;
目的:探讨C-myc基因蛋白在肝癌及癌周肝内的表达与肝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在58例肝癌存档石蜡切片上标记和观察C-myc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C-myc基因蛋白在肝癌组织及其癌周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8.97%(40/58)及65.52%(38/58),表抗阳性的肝癌及癌周阳性表达分别为70.27%(26/37)、67.57%(25/37),伴有肝硬化的肝癌及癌周肝组织中分别为86.49%(32/37)、81.08%(30/37),伴有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的肝癌及癌周肝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90.91%(20/22)、90.91(20/22,),有包膜的癌内和癌周阳性率分别为60.47%(26/43)、55.81%(24/43),术后复发组的癌内及癌周阳性率分别为79.49%(31/39)、79.49%(31/39)。结论:C-myc基因蛋白表达的增加与HBsAg阳性、肝硬化、肝细胞不典型增生、癌周肝内转移及肿瘤有无包膜密切相关,与肿瘤复发有密切关系。
2006年01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牛立志;何卫兵;贺轶松;李燕红;叶玉坤;徐克成;
目的:观察氩氦刀冷冻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对508例肺癌患者采用CT、B超引导下或开胸手术行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5cm以下肿瘤冰球覆盖面积平均98%,5cm以上肿块冰球覆盖面积平均90%。101例侵犯胸壁患者冷冻后82例(81.2%)疼痛缓解,随访206例患者,1年生存率原发性肺癌Ⅰ期100%(8/8),Ⅱ期82.1%(23/28),Ⅲ期35.3%(24/68),Ⅳ期18.4%(9/49),转移肿瘤47.2%(25/53),平均1年生存率43.2%。常见并发症:血气胸、咯血、心动过缓、低血压,严重并发症有:心跳骤停、哮喘、肺脓疡。结论:氩氦刀冷消融对不能手术肺癌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006年01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牛立志;何卫兵;贺轶松;李燕红;叶玉坤;徐克成;
目的:观察氩氦刀冷冻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对508例肺癌患者采用CT、B超引导下或开胸手术行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5cm以下肿瘤冰球覆盖面积平均98%,5cm以上肿块冰球覆盖面积平均90%。101例侵犯胸壁患者冷冻后82例(81.2%)疼痛缓解,随访206例患者,1年生存率原发性肺癌Ⅰ期100%(8/8),Ⅱ期82.1%(23/28),Ⅲ期35.3%(24/68),Ⅳ期18.4%(9/49),转移肿瘤47.2%(25/53),平均1年生存率43.2%。常见并发症:血气胸、咯血、心动过缓、低血压,严重并发症有:心跳骤停、哮喘、肺脓疡。结论:氩氦刀冷消融对不能手术肺癌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006年01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牛立志;何卫兵;贺轶松;李燕红;叶玉坤;徐克成;
目的:观察氩氦刀冷冻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对508例肺癌患者采用CT、B超引导下或开胸手术行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5cm以下肿瘤冰球覆盖面积平均98%,5cm以上肿块冰球覆盖面积平均90%。101例侵犯胸壁患者冷冻后82例(81.2%)疼痛缓解,随访206例患者,1年生存率原发性肺癌Ⅰ期100%(8/8),Ⅱ期82.1%(23/28),Ⅲ期35.3%(24/68),Ⅳ期18.4%(9/49),转移肿瘤47.2%(25/53),平均1年生存率43.2%。常见并发症:血气胸、咯血、心动过缓、低血压,严重并发症有:心跳骤停、哮喘、肺脓疡。结论:氩氦刀冷消融对不能手术肺癌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006年01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郭子倩;牛立志;何卫兵;左建生;徐克成;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光动力疗法和经皮氩氦系统冷消融,对不能切除性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对因为肿瘤局部进展(按TNM分期为Ⅲb期),或因肺功能差(严重阻塞性肺疾病),被认为是不能切除性的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患者41例,先予静脉注射光敏剂Photofrin2mg/kg或血卟啉5mg/kg,48和72小时在支气管镜下输入630nm红色激光照射;再在B超或CT引导下通过氩氦系统进行经皮冷消融。按症状、肿瘤大小和生存期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37例(90.2%)主观症状改善,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呼吸困难改善最为明显;支气管镜发现全部患者支气管内肿瘤均得到不同程度消融,其中完全消失17例(41.5%);CT复查发现肺内肿瘤CR14例(34.1%),PR17例(41.5%);X线片上原有肺不张27例中8例(29.6%)肺不张完全消失,19例(70.4%)肺不张减轻;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达43.9%和70.7%。无论光动力抑或经皮氩氦系统冷消融,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光动力疗法和氩氦系统经皮冷消融,能分别消除支气管内、外的病变,两者相辅相成,因而可提高不能切除性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的治疗效果。
2006年01期 31-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郭子倩;牛立志;何卫兵;左建生;徐克成;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光动力疗法和经皮氩氦系统冷消融,对不能切除性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对因为肿瘤局部进展(按TNM分期为Ⅲb期),或因肺功能差(严重阻塞性肺疾病),被认为是不能切除性的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患者41例,先予静脉注射光敏剂Photofrin2mg/kg或血卟啉5mg/kg,48和72小时在支气管镜下输入630nm红色激光照射;再在B超或CT引导下通过氩氦系统进行经皮冷消融。按症状、肿瘤大小和生存期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37例(90.2%)主观症状改善,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呼吸困难改善最为明显;支气管镜发现全部患者支气管内肿瘤均得到不同程度消融,其中完全消失17例(41.5%);CT复查发现肺内肿瘤CR14例(34.1%),PR17例(41.5%);X线片上原有肺不张27例中8例(29.6%)肺不张完全消失,19例(70.4%)肺不张减轻;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达43.9%和70.7%。无论光动力抑或经皮氩氦系统冷消融,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光动力疗法和氩氦系统经皮冷消融,能分别消除支气管内、外的病变,两者相辅相成,因而可提高不能切除性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的治疗效果。
2006年01期 31-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郭子倩;牛立志;何卫兵;左建生;徐克成;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光动力疗法和经皮氩氦系统冷消融,对不能切除性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对因为肿瘤局部进展(按TNM分期为Ⅲb期),或因肺功能差(严重阻塞性肺疾病),被认为是不能切除性的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患者41例,先予静脉注射光敏剂Photofrin2mg/kg或血卟啉5mg/kg,48和72小时在支气管镜下输入630nm红色激光照射;再在B超或CT引导下通过氩氦系统进行经皮冷消融。按症状、肿瘤大小和生存期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37例(90.2%)主观症状改善,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呼吸困难改善最为明显;支气管镜发现全部患者支气管内肿瘤均得到不同程度消融,其中完全消失17例(41.5%);CT复查发现肺内肿瘤CR14例(34.1%),PR17例(41.5%);X线片上原有肺不张27例中8例(29.6%)肺不张完全消失,19例(70.4%)肺不张减轻;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达43.9%和70.7%。无论光动力抑或经皮氩氦系统冷消融,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光动力疗法和氩氦系统经皮冷消融,能分别消除支气管内、外的病变,两者相辅相成,因而可提高不能切除性非小细胞性阻塞性肺癌的治疗效果。
2006年01期 31-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左建生;牛立志;何卫兵;胡以则;郭子倩;徐克成;
目的:研究经皮埋置125碘籽对不能手术切除性(进展型)胰腺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在B超监视下,经皮穿刺植入125碘籽于胰肿瘤内。按肿瘤大小,植入30~80粒,放射活性15~40mC。结果:13例均为不能手术切除(进展型)胰腺癌,经125碘籽局部埋置后,9例(69.2%)腹痛改善,5例(38.5%)腹痛几乎完全消失;7例(53.8%)肿瘤缩小;中位生存期13个月,6、12、18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3%、53.8%、38.5%和15.3%。结论:经皮125碘籽植入对患者的侵袭性小,而取得的结果与常规手术、放化疗的结果大体相似,可作为进展型胰腺癌的治疗手段。
2006年01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左建生;牛立志;何卫兵;胡以则;郭子倩;徐克成;
目的:研究经皮埋置125碘籽对不能手术切除性(进展型)胰腺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在B超监视下,经皮穿刺植入125碘籽于胰肿瘤内。按肿瘤大小,植入30~80粒,放射活性15~40mC。结果:13例均为不能手术切除(进展型)胰腺癌,经125碘籽局部埋置后,9例(69.2%)腹痛改善,5例(38.5%)腹痛几乎完全消失;7例(53.8%)肿瘤缩小;中位生存期13个月,6、12、18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3%、53.8%、38.5%和15.3%。结论:经皮125碘籽植入对患者的侵袭性小,而取得的结果与常规手术、放化疗的结果大体相似,可作为进展型胰腺癌的治疗手段。
2006年01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左建生;牛立志;何卫兵;胡以则;郭子倩;徐克成;
目的:研究经皮埋置125碘籽对不能手术切除性(进展型)胰腺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在B超监视下,经皮穿刺植入125碘籽于胰肿瘤内。按肿瘤大小,植入30~80粒,放射活性15~40mC。结果:13例均为不能手术切除(进展型)胰腺癌,经125碘籽局部埋置后,9例(69.2%)腹痛改善,5例(38.5%)腹痛几乎完全消失;7例(53.8%)肿瘤缩小;中位生存期13个月,6、12、18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3%、53.8%、38.5%和15.3%。结论:经皮125碘籽植入对患者的侵袭性小,而取得的结果与常规手术、放化疗的结果大体相似,可作为进展型胰腺癌的治疗手段。
2006年01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谌德雄;胡飞;宗绪毅;杨明琪;王建一;邵强;陈俊;肖恺;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入路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51例垂体腺瘤患者,分冠切额下入路、翼点入路和单鼻孔经蝶窦入路3组,分析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25个月。全切肿瘤并同时保护好垂体柄者46例,其余均行近全切。总体全切率90.20%(46/51),额下入路组83.33%(10/12),翼点入路组83.33%(5/6),单鼻孔经蝶窦入路93.94%(31/33)。结论: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全切率比其他两组要高,且损伤小,恢复快。
2006年01期 35-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谌德雄;胡飞;宗绪毅;杨明琪;王建一;邵强;陈俊;肖恺;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入路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51例垂体腺瘤患者,分冠切额下入路、翼点入路和单鼻孔经蝶窦入路3组,分析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25个月。全切肿瘤并同时保护好垂体柄者46例,其余均行近全切。总体全切率90.20%(46/51),额下入路组83.33%(10/12),翼点入路组83.33%(5/6),单鼻孔经蝶窦入路93.94%(31/33)。结论: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全切率比其他两组要高,且损伤小,恢复快。
2006年01期 35-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谌德雄;胡飞;宗绪毅;杨明琪;王建一;邵强;陈俊;肖恺;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入路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51例垂体腺瘤患者,分冠切额下入路、翼点入路和单鼻孔经蝶窦入路3组,分析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25个月。全切肿瘤并同时保护好垂体柄者46例,其余均行近全切。总体全切率90.20%(46/51),额下入路组83.33%(10/12),翼点入路组83.33%(5/6),单鼻孔经蝶窦入路93.94%(31/33)。结论: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全切率比其他两组要高,且损伤小,恢复快。
2006年01期 35-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游继军;张辅贤;张民兴;袁锦华;洪世平;王裕寿;
目的:分析高龄肺癌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998 ̄2003年手术治疗54例高龄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病理报告:鳞癌31例,腺癌16例,未分化癌7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19例,心血管系统并发症9例,切口感染2例,死亡2例。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高龄肺癌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2006年01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游继军;张辅贤;张民兴;袁锦华;洪世平;王裕寿;
目的:分析高龄肺癌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998 ̄2003年手术治疗54例高龄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病理报告:鳞癌31例,腺癌16例,未分化癌7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19例,心血管系统并发症9例,切口感染2例,死亡2例。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高龄肺癌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2006年01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游继军;张辅贤;张民兴;袁锦华;洪世平;王裕寿;
目的:分析高龄肺癌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998 ̄2003年手术治疗54例高龄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病理报告:鳞癌31例,腺癌16例,未分化癌7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19例,心血管系统并发症9例,切口感染2例,死亡2例。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高龄肺癌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2006年01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蒋维;赵景楠;
目的:提高进展期胃癌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4年我院施行的胃癌根治术175例。结果:早期胃癌16例(9.14%),进展期胃癌(90.86%)。D2术122例,D3术53例。D2术5年生存率31.5%(28/89),D3术5年生存率43.2%(19/44)。结论:选择性施行D3术对提高进展期胃癌生存率是合理和必要的。
2006年01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维;赵景楠;
目的:提高进展期胃癌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4年我院施行的胃癌根治术175例。结果:早期胃癌16例(9.14%),进展期胃癌(90.86%)。D2术122例,D3术53例。D2术5年生存率31.5%(28/89),D3术5年生存率43.2%(19/44)。结论:选择性施行D3术对提高进展期胃癌生存率是合理和必要的。
2006年01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维;赵景楠;
目的:提高进展期胃癌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4年我院施行的胃癌根治术175例。结果:早期胃癌16例(9.14%),进展期胃癌(90.86%)。D2术122例,D3术53例。D2术5年生存率31.5%(28/89),D3术5年生存率43.2%(19/44)。结论:选择性施行D3术对提高进展期胃癌生存率是合理和必要的。
2006年01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士斌;朱钧;周耀;朱广军;
目的:探讨超选择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效果。方法:对31例肝癌患者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技术插管至靶血管,行化疗栓塞同时加用白介素-2。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较快,肝功能变化轻微,6个月、1年、1年6个月、2年、2年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77.4%、51.6%、25.8%、16.1%。结论:超选择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无严重并发症。
2006年01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士斌;朱钧;周耀;朱广军;
目的:探讨超选择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效果。方法:对31例肝癌患者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技术插管至靶血管,行化疗栓塞同时加用白介素-2。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较快,肝功能变化轻微,6个月、1年、1年6个月、2年、2年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77.4%、51.6%、25.8%、16.1%。结论:超选择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无严重并发症。
2006年01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士斌;朱钧;周耀;朱广军;
目的:探讨超选择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效果。方法:对31例肝癌患者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技术插管至靶血管,行化疗栓塞同时加用白介素-2。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较快,肝功能变化轻微,6个月、1年、1年6个月、2年、2年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77.4%、51.6%、25.8%、16.1%。结论:超选择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无严重并发症。
2006年01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程春来;
目的:观察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疗效。方法:使用奥沙利铂、5-氟脲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30例,观察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4例,总有效率为60.0%(18/30),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和感觉神经毒性(Ⅰ ̄Ⅱ度)。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2006年0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程春来;
目的:观察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疗效。方法:使用奥沙利铂、5-氟脲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30例,观察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4例,总有效率为60.0%(18/30),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和感觉神经毒性(Ⅰ ̄Ⅱ度)。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2006年0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程春来;
目的:观察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疗效。方法:使用奥沙利铂、5-氟脲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30例,观察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4例,总有效率为60.0%(18/30),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和感觉神经毒性(Ⅰ ̄Ⅱ度)。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2006年0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顾叶华;姜云;2006年01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顾叶华;姜云;2006年01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顾叶华;姜云;2006年01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小燕;2006年0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小燕;2006年0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小燕;2006年0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曹晓蕾;顾志峰;余江毅;秦文浩;崔世维;
目的:研究温肾方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白细胞介素-1(IL-1)的影响。方法:通过RT-PCR方法对SD大鼠EAT甲状腺组织IL-1进行测定,了解温肾方等对EAT的干预机制。结果:EAT大鼠的IL-1水平明显高于温肾方组、雷公藤组、对照组(P<0.05)。结论:温肾方可能通过对IL-1的抑制而对EAT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2006年01期 45-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曹晓蕾;顾志峰;余江毅;秦文浩;崔世维;
目的:研究温肾方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白细胞介素-1(IL-1)的影响。方法:通过RT-PCR方法对SD大鼠EAT甲状腺组织IL-1进行测定,了解温肾方等对EAT的干预机制。结果:EAT大鼠的IL-1水平明显高于温肾方组、雷公藤组、对照组(P<0.05)。结论:温肾方可能通过对IL-1的抑制而对EAT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2006年01期 45-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曹晓蕾;顾志峰;余江毅;秦文浩;崔世维;
目的:研究温肾方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白细胞介素-1(IL-1)的影响。方法:通过RT-PCR方法对SD大鼠EAT甲状腺组织IL-1进行测定,了解温肾方等对EAT的干预机制。结果:EAT大鼠的IL-1水平明显高于温肾方组、雷公藤组、对照组(P<0.05)。结论:温肾方可能通过对IL-1的抑制而对EAT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2006年01期 45-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敏;汤龙海;陈霞;沈爱宝;
目的:研究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等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3个化合物,对其中的一个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准确鉴定为熊果酸。结论:熊果酸能从山茱萸中成功分离。
2006年01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敏;汤龙海;陈霞;沈爱宝;
目的:研究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等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3个化合物,对其中的一个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准确鉴定为熊果酸。结论:熊果酸能从山茱萸中成功分离。
2006年01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敏;汤龙海;陈霞;沈爱宝;
目的:研究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等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3个化合物,对其中的一个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准确鉴定为熊果酸。结论:熊果酸能从山茱萸中成功分离。
2006年01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光耀;蒋道荣;姚登福;李金强;
目的:探讨南通地区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状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南通地区HBV-DNA阳性者200例,其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ASC)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89例,重型肝炎(FHF)26例,肝硬化(LH)30例,肝细胞癌(HCC)27例,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200例中B型51例(25.5%),C型141例(70.5%),BC混合型8例(4.0%);C基因型在FHF组、LC组、HCC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ASC组(P<0.05)。B型、C型、BC混合型HBeAg阳性率分别为49.0%、53.2%和37.5%,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和BC混合型HBV-DNA载量显著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通地区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C型为优势基因型,并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及血清HBV-DNA高载量相关。
2006年01期 49-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光耀;蒋道荣;姚登福;李金强;
目的:探讨南通地区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状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南通地区HBV-DNA阳性者200例,其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ASC)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89例,重型肝炎(FHF)26例,肝硬化(LH)30例,肝细胞癌(HCC)27例,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200例中B型51例(25.5%),C型141例(70.5%),BC混合型8例(4.0%);C基因型在FHF组、LC组、HCC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ASC组(P<0.05)。B型、C型、BC混合型HBeAg阳性率分别为49.0%、53.2%和37.5%,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和BC混合型HBV-DNA载量显著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通地区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C型为优势基因型,并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及血清HBV-DNA高载量相关。
2006年01期 49-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光耀;蒋道荣;姚登福;李金强;
目的:探讨南通地区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状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南通地区HBV-DNA阳性者200例,其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ASC)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89例,重型肝炎(FHF)26例,肝硬化(LH)30例,肝细胞癌(HCC)27例,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200例中B型51例(25.5%),C型141例(70.5%),BC混合型8例(4.0%);C基因型在FHF组、LC组、HCC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ASC组(P<0.05)。B型、C型、BC混合型HBeAg阳性率分别为49.0%、53.2%和37.5%,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和BC混合型HBV-DNA载量显著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通地区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C型为优势基因型,并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及血清HBV-DNA高载量相关。
2006年01期 49-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金强;蒋道荣;姚登福;周光耀;
目的:探讨IL-18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测定107例HBV感染者和20例健康者血清中IL-18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测定44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及重型肝炎各组间血清IL-18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19.49,P<0.001);低病毒量组血清IL-18浓度高于高病毒量组(P<0.05)。血清IL-18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LT、TBiL呈正相关(P<0.01)。结论:IL-18可能参与乙型肝炎的免疫应答,在清除HBV的同时也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并在一定程度上与肝损害程度相关。
2006年01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金强;蒋道荣;姚登福;周光耀;
目的:探讨IL-18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测定107例HBV感染者和20例健康者血清中IL-18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测定44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及重型肝炎各组间血清IL-18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19.49,P<0.001);低病毒量组血清IL-18浓度高于高病毒量组(P<0.05)。血清IL-18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LT、TBiL呈正相关(P<0.01)。结论:IL-18可能参与乙型肝炎的免疫应答,在清除HBV的同时也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并在一定程度上与肝损害程度相关。
2006年01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金强;蒋道荣;姚登福;周光耀;
目的:探讨IL-18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测定107例HBV感染者和20例健康者血清中IL-18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测定44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及重型肝炎各组间血清IL-18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19.49,P<0.001);低病毒量组血清IL-18浓度高于高病毒量组(P<0.05)。血清IL-18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LT、TBiL呈正相关(P<0.01)。结论:IL-18可能参与乙型肝炎的免疫应答,在清除HBV的同时也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并在一定程度上与肝损害程度相关。
2006年01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曹彦;林钢;曹爱娟;许晓凤;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法对少精子症患者精液质量、血清和精浆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观察42例患者应用补肾健脾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3个月后精液质量、血清、精浆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精子密度上升,精子活率提高、活力增强、畸形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后血清、精浆、FSH、LH、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上升,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补肾健脾法通过影响血清及精浆FSH、LH及T的水平而改善生精功能。
2006年01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曹彦;林钢;曹爱娟;许晓凤;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法对少精子症患者精液质量、血清和精浆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观察42例患者应用补肾健脾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3个月后精液质量、血清、精浆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精子密度上升,精子活率提高、活力增强、畸形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后血清、精浆、FSH、LH、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上升,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补肾健脾法通过影响血清及精浆FSH、LH及T的水平而改善生精功能。
2006年01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曹彦;林钢;曹爱娟;许晓凤;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法对少精子症患者精液质量、血清和精浆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观察42例患者应用补肾健脾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3个月后精液质量、血清、精浆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精子密度上升,精子活率提高、活力增强、畸形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后血清、精浆、FSH、LH、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上升,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补肾健脾法通过影响血清及精浆FSH、LH及T的水平而改善生精功能。
2006年01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史卫红;吴建成;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美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3组,A组为单用拉米夫定组(n=50),0.1mg,每日1次;B组为单和美能组(n=41),静脉滴注80 ̄100mg/d,ALT降至正常后,口服美能片剂,2片,每日3次;C组为拉米夫定联合美能组(n=49),剂量方法同上。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病毒复制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患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为66.0%、80.5%、91.8%;肝功能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拉米夫定联合美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肝功能和抗病毒等方面疗效更好,与单用美能组相比,HBV-DNA阴转率差异显著(P<0.01);与其它两组相比ALT复常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拉米夫定联合美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较单用该两药更为显著。
2006年01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史卫红;吴建成;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美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3组,A组为单用拉米夫定组(n=50),0.1mg,每日1次;B组为单和美能组(n=41),静脉滴注80 ̄100mg/d,ALT降至正常后,口服美能片剂,2片,每日3次;C组为拉米夫定联合美能组(n=49),剂量方法同上。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病毒复制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患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为66.0%、80.5%、91.8%;肝功能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拉米夫定联合美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肝功能和抗病毒等方面疗效更好,与单用美能组相比,HBV-DNA阴转率差异显著(P<0.01);与其它两组相比ALT复常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拉米夫定联合美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较单用该两药更为显著。
2006年01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史卫红;吴建成;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美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3组,A组为单用拉米夫定组(n=50),0.1mg,每日1次;B组为单和美能组(n=41),静脉滴注80 ̄100mg/d,ALT降至正常后,口服美能片剂,2片,每日3次;C组为拉米夫定联合美能组(n=49),剂量方法同上。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病毒复制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患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为66.0%、80.5%、91.8%;肝功能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拉米夫定联合美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肝功能和抗病毒等方面疗效更好,与单用美能组相比,HBV-DNA阴转率差异显著(P<0.01);与其它两组相比ALT复常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拉米夫定联合美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较单用该两药更为显著。
2006年01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倪松石;吕学东;冯健;朱爱萍;
目的:研究脉冲振荡法(IOS)各指标测定本地区呼吸阻抗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德国耶格公司MasterScreenPFT肺功能测试系统对120例健康成人进行测定。用IOS潮气呼吸法测定呼吸总阻抗(Zrs)、粘性阻力(R)、周边弹性阻力(X5)、5Hz、20Hz时气道阻抗(R5、R20)、响应频率(Fres)、中心阻力(Rc)、周边阻力(Rp)。结果:经检验各参数均呈正态分布(P>0.05);各年龄组间比较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年龄(A)、身高(H)与体重(W)三个变量中,H与呼吸阻抗各参数呈中度相关,依次为W、A。结论:使用IOS法测定呼吸阻抗简单易行,并与性别、身高、体重及年龄相关。
2006年01期 58-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倪松石;吕学东;冯健;朱爱萍;
目的:研究脉冲振荡法(IOS)各指标测定本地区呼吸阻抗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德国耶格公司MasterScreenPFT肺功能测试系统对120例健康成人进行测定。用IOS潮气呼吸法测定呼吸总阻抗(Zrs)、粘性阻力(R)、周边弹性阻力(X5)、5Hz、20Hz时气道阻抗(R5、R20)、响应频率(Fres)、中心阻力(Rc)、周边阻力(Rp)。结果:经检验各参数均呈正态分布(P>0.05);各年龄组间比较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年龄(A)、身高(H)与体重(W)三个变量中,H与呼吸阻抗各参数呈中度相关,依次为W、A。结论:使用IOS法测定呼吸阻抗简单易行,并与性别、身高、体重及年龄相关。
2006年01期 58-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倪松石;吕学东;冯健;朱爱萍;
目的:研究脉冲振荡法(IOS)各指标测定本地区呼吸阻抗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德国耶格公司MasterScreenPFT肺功能测试系统对120例健康成人进行测定。用IOS潮气呼吸法测定呼吸总阻抗(Zrs)、粘性阻力(R)、周边弹性阻力(X5)、5Hz、20Hz时气道阻抗(R5、R20)、响应频率(Fres)、中心阻力(Rc)、周边阻力(Rp)。结果:经检验各参数均呈正态分布(P>0.05);各年龄组间比较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年龄(A)、身高(H)与体重(W)三个变量中,H与呼吸阻抗各参数呈中度相关,依次为W、A。结论:使用IOS法测定呼吸阻抗简单易行,并与性别、身高、体重及年龄相关。
2006年01期 58-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才华;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意义,探讨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对62例肝硬化患者于空腹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门静脉系统。结果:肝硬化组的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增宽,血流速度显著下降;脾静脉血流量(Qsv)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48.90±382.16ml/min、242.96±113.53ml/min,P<0.01)。肝硬化出血组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增宽、流速加快、血流量明显增多,Qsv/Qpv比值增大。结论:动态观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判断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有重要意义。
2006年01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才华;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意义,探讨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对62例肝硬化患者于空腹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门静脉系统。结果:肝硬化组的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增宽,血流速度显著下降;脾静脉血流量(Qsv)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48.90±382.16ml/min、242.96±113.53ml/min,P<0.01)。肝硬化出血组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增宽、流速加快、血流量明显增多,Qsv/Qpv比值增大。结论:动态观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判断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有重要意义。
2006年01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才华;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意义,探讨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对62例肝硬化患者于空腹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门静脉系统。结果:肝硬化组的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增宽,血流速度显著下降;脾静脉血流量(Qsv)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48.90±382.16ml/min、242.96±113.53ml/min,P<0.01)。肝硬化出血组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增宽、流速加快、血流量明显增多,Qsv/Qpv比值增大。结论:动态观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判断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有重要意义。
2006年01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永昌;曹存梅;刘荣花;
目的:观察胃镜下高频电切治疗胃粘膜脱垂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3例胃镜诊断为胃粘膜脱垂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结果:总显效率为86.8%;并发症:术中出血1例,无术后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发生。术后4周胃镜复查,被切局部糜烂12例,浅溃疡形成8例,经继续抑酸治疗4周后胃镜复查,创面愈合。结论:胃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胃粘膜脱垂症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2006年01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永昌;曹存梅;刘荣花;
目的:观察胃镜下高频电切治疗胃粘膜脱垂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3例胃镜诊断为胃粘膜脱垂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结果:总显效率为86.8%;并发症:术中出血1例,无术后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发生。术后4周胃镜复查,被切局部糜烂12例,浅溃疡形成8例,经继续抑酸治疗4周后胃镜复查,创面愈合。结论:胃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胃粘膜脱垂症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2006年01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永昌;曹存梅;刘荣花;
目的:观察胃镜下高频电切治疗胃粘膜脱垂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3例胃镜诊断为胃粘膜脱垂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结果:总显效率为86.8%;并发症:术中出血1例,无术后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发生。术后4周胃镜复查,被切局部糜烂12例,浅溃疡形成8例,经继续抑酸治疗4周后胃镜复查,创面愈合。结论:胃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胃粘膜脱垂症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2006年01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庆新;
目的:评价多烯康胶丸联合护肝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多烯康胶丸及护肝片治疗,对照组单用护肝片,治疗1疗程(3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并分别于治疗前和1个疗程后检测肝功能、血脂及肝脏B超。结果:服药1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显著高于对照组(53.3%)。结论:多烯康胶丸联合护肝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06年0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庆新;
目的:评价多烯康胶丸联合护肝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多烯康胶丸及护肝片治疗,对照组单用护肝片,治疗1疗程(3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并分别于治疗前和1个疗程后检测肝功能、血脂及肝脏B超。结果:服药1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显著高于对照组(53.3%)。结论:多烯康胶丸联合护肝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06年0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庆新;
目的:评价多烯康胶丸联合护肝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多烯康胶丸及护肝片治疗,对照组单用护肝片,治疗1疗程(3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并分别于治疗前和1个疗程后检测肝功能、血脂及肝脏B超。结果:服药1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显著高于对照组(53.3%)。结论:多烯康胶丸联合护肝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06年0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刚;陈实;李秀琪;余波;钟苏琳;邹萍萍;
目的:了解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激素电极术中、术后的起搏电压阈值变化。方法:对23例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中3个部位起搏参数及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进行测定。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感知比右室流出道高(P<0.01);右心耳起搏电压阈值比右室心尖高(P<0.05);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与术中无差异。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靠、容易;右室心尖、右心耳激素电极的起搏电压阈值术中、术后无差异,显示激素起搏电极优越性。
2006年01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刚;陈实;李秀琪;余波;钟苏琳;邹萍萍;
目的:了解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激素电极术中、术后的起搏电压阈值变化。方法:对23例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中3个部位起搏参数及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进行测定。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感知比右室流出道高(P<0.01);右心耳起搏电压阈值比右室心尖高(P<0.05);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与术中无差异。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靠、容易;右室心尖、右心耳激素电极的起搏电压阈值术中、术后无差异,显示激素起搏电极优越性。
2006年01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刚;陈实;李秀琪;余波;钟苏琳;邹萍萍;
目的:了解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激素电极术中、术后的起搏电压阈值变化。方法:对23例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中3个部位起搏参数及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进行测定。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感知比右室流出道高(P<0.01);右心耳起搏电压阈值比右室心尖高(P<0.05);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与术中无差异。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靠、容易;右室心尖、右心耳激素电极的起搏电压阈值术中、术后无差异,显示激素起搏电极优越性。
2006年01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军;丁仲如;
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的临床特点及正确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DH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DHF常见于冠心病(57.5%)及高血压病(55.0%)患者,临床表现以劳力性呼吸困难最常见,结合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通道拮抗剂为主。结论:DHF并不少见,超声心动图可作为确诊的主要手段,如能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2006年01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杜军;丁仲如;
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的临床特点及正确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DH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DHF常见于冠心病(57.5%)及高血压病(55.0%)患者,临床表现以劳力性呼吸困难最常见,结合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通道拮抗剂为主。结论:DHF并不少见,超声心动图可作为确诊的主要手段,如能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2006年01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杜军;丁仲如;
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的临床特点及正确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DH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DHF常见于冠心病(57.5%)及高血压病(55.0%)患者,临床表现以劳力性呼吸困难最常见,结合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通道拮抗剂为主。结论:DHF并不少见,超声心动图可作为确诊的主要手段,如能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2006年01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施利群;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及易患因素。方法:对34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均为2型糖尿病,血糖值0.5 ̄2.8mmol/L,有明显心慌、出汗、乏力、饥饿感等症状20例,浅昏迷6例,偏瘫4例,抽搐5例,淡漠、精神异常3例,深昏迷1例。34例中用消渴丸10例(29.4%),优降糖7例(20.6%)。治愈33例,死亡1例。结论:老年糖尿病并发肾脏、神经病变是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因素,关注药物的药效特点,对预防低血糖有指导意义。
2006年01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施利群;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及易患因素。方法:对34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均为2型糖尿病,血糖值0.5 ̄2.8mmol/L,有明显心慌、出汗、乏力、饥饿感等症状20例,浅昏迷6例,偏瘫4例,抽搐5例,淡漠、精神异常3例,深昏迷1例。34例中用消渴丸10例(29.4%),优降糖7例(20.6%)。治愈33例,死亡1例。结论:老年糖尿病并发肾脏、神经病变是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因素,关注药物的药效特点,对预防低血糖有指导意义。
2006年01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施利群;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及易患因素。方法:对34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均为2型糖尿病,血糖值0.5 ̄2.8mmol/L,有明显心慌、出汗、乏力、饥饿感等症状20例,浅昏迷6例,偏瘫4例,抽搐5例,淡漠、精神异常3例,深昏迷1例。34例中用消渴丸10例(29.4%),优降糖7例(20.6%)。治愈33例,死亡1例。结论:老年糖尿病并发肾脏、神经病变是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因素,关注药物的药效特点,对预防低血糖有指导意义。
2006年01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敏;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对老年人轻中度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73例6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分瑞格列奈组与格列齐特组,均服药8周后复查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和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次数。结果:两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相似,瑞格列奈组空腹胰岛素较格列齐特组明显降低,低血糖反应次数也明显减少。结论:瑞格列奈治疗老年人轻中度2型糖尿病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低血糖反应方面具有优势。
2006年01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敏;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对老年人轻中度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73例6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分瑞格列奈组与格列齐特组,均服药8周后复查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和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次数。结果:两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相似,瑞格列奈组空腹胰岛素较格列齐特组明显降低,低血糖反应次数也明显减少。结论:瑞格列奈治疗老年人轻中度2型糖尿病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低血糖反应方面具有优势。
2006年01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敏;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对老年人轻中度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73例6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分瑞格列奈组与格列齐特组,均服药8周后复查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和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次数。结果:两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相似,瑞格列奈组空腹胰岛素较格列齐特组明显降低,低血糖反应次数也明显减少。结论:瑞格列奈治疗老年人轻中度2型糖尿病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低血糖反应方面具有优势。
2006年01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海;王芳;王建祥;2006年01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海;王芳;王建祥;2006年01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海;王芳;王建祥;2006年01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超;
目的:了解军团菌肺炎的CT表现特点。方法:分析5例为经血清学证实的军团菌肺炎胸部CT表现特点。结果:CT扫描均为多叶段受累,表现为大片状及斑片状阴影,其中1例表现为游走性。3例伴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结论:军团菌肺炎CT表现呈多样性,以多叶段受累为特点,诊断须结合临床和血清学检查。
2006年01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超;
目的:了解军团菌肺炎的CT表现特点。方法:分析5例为经血清学证实的军团菌肺炎胸部CT表现特点。结果:CT扫描均为多叶段受累,表现为大片状及斑片状阴影,其中1例表现为游走性。3例伴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结论:军团菌肺炎CT表现呈多样性,以多叶段受累为特点,诊断须结合临床和血清学检查。
2006年01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超;
目的:了解军团菌肺炎的CT表现特点。方法:分析5例为经血清学证实的军团菌肺炎胸部CT表现特点。结果:CT扫描均为多叶段受累,表现为大片状及斑片状阴影,其中1例表现为游走性。3例伴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结论:军团菌肺炎CT表现呈多样性,以多叶段受累为特点,诊断须结合临床和血清学检查。
2006年01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纪俊宏;2006年01期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纪俊宏;2006年01期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纪俊宏;2006年01期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慧;贾奇;刘蕊;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用辛伐他汀治疗效果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方法:对脑出血患者测3天内血清CRP的浓度,用辛伐他汀治疗,并将治疗前后的CRP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出血量组的CRP比较辛伐他丁治疗前后CRP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量越大,C反应蛋白升高越明显,用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CRP水平。
2006年01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江慧;贾奇;刘蕊;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用辛伐他汀治疗效果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方法:对脑出血患者测3天内血清CRP的浓度,用辛伐他汀治疗,并将治疗前后的CRP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出血量组的CRP比较辛伐他丁治疗前后CRP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量越大,C反应蛋白升高越明显,用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CRP水平。
2006年01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江慧;贾奇;刘蕊;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用辛伐他汀治疗效果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方法:对脑出血患者测3天内血清CRP的浓度,用辛伐他汀治疗,并将治疗前后的CRP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出血量组的CRP比较辛伐他丁治疗前后CRP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量越大,C反应蛋白升高越明显,用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CRP水平。
2006年01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涛;史秀忠;赵玉红;戴丽娜;王娟;冯沁;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所致双硫仑样反应的防治。方法:对20例应用头孢哌酮钠过程中饮酒导致双硫仑样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双硫仑样反应,轻者17例表现为颜面潮红、头痛、头晕、心悸、胸闷、腹痛、恶心、呕吐,重者3例表现为烦躁、呼吸困难、心绞痛、休克。结论:应用头孢哌酮钠期间及停药7天内要禁酒。
2006年01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涛;史秀忠;赵玉红;戴丽娜;王娟;冯沁;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所致双硫仑样反应的防治。方法:对20例应用头孢哌酮钠过程中饮酒导致双硫仑样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双硫仑样反应,轻者17例表现为颜面潮红、头痛、头晕、心悸、胸闷、腹痛、恶心、呕吐,重者3例表现为烦躁、呼吸困难、心绞痛、休克。结论:应用头孢哌酮钠期间及停药7天内要禁酒。
2006年01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涛;史秀忠;赵玉红;戴丽娜;王娟;冯沁;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所致双硫仑样反应的防治。方法:对20例应用头孢哌酮钠过程中饮酒导致双硫仑样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双硫仑样反应,轻者17例表现为颜面潮红、头痛、头晕、心悸、胸闷、腹痛、恶心、呕吐,重者3例表现为烦躁、呼吸困难、心绞痛、休克。结论:应用头孢哌酮钠期间及停药7天内要禁酒。
2006年01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焕新;杨东娟;2006年01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焕新;杨东娟;2006年01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焕新;杨东娟;2006年01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唐芹芳;邵良荣;张汉东;2006年01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芹芳;邵良荣;张汉东;2006年01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芹芳;邵良荣;张汉东;2006年01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晓平;宋杰;2006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晓平;宋杰;2006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晓平;宋杰;2006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素春;张烽;陈兵乾;
目的:探讨胸腰椎侧前方入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入路手术12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早期并发症(术后2周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例中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者16例21例次(16.5%),其中5例患者同时出现两种并发症,主要为神经根刺激症状7例次(33.3%),多数患者经脱水及对症处理,于3 ̄14天(平均9天)缓解;消化道症状6例次(28.6%),予灌肠及对症治疗,于3 ̄7天(平均4.5天)后缓解;脑脊液漏34例次(14.3%)、胸膜破裂2例次(9.5%)、切口出血、深静脉血栓、切口脂肪液化各1例次(4.8%)等,所有并发症均获得良好转归。结论:重视手术操作,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重视围手术期的观察和处理,将有利于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2006年01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素春;张烽;陈兵乾;
目的:探讨胸腰椎侧前方入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入路手术12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早期并发症(术后2周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例中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者16例21例次(16.5%),其中5例患者同时出现两种并发症,主要为神经根刺激症状7例次(33.3%),多数患者经脱水及对症处理,于3 ̄14天(平均9天)缓解;消化道症状6例次(28.6%),予灌肠及对症治疗,于3 ̄7天(平均4.5天)后缓解;脑脊液漏34例次(14.3%)、胸膜破裂2例次(9.5%)、切口出血、深静脉血栓、切口脂肪液化各1例次(4.8%)等,所有并发症均获得良好转归。结论:重视手术操作,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重视围手术期的观察和处理,将有利于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2006年01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素春;张烽;陈兵乾;
目的:探讨胸腰椎侧前方入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入路手术12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早期并发症(术后2周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例中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者16例21例次(16.5%),其中5例患者同时出现两种并发症,主要为神经根刺激症状7例次(33.3%),多数患者经脱水及对症处理,于3 ̄14天(平均9天)缓解;消化道症状6例次(28.6%),予灌肠及对症治疗,于3 ̄7天(平均4.5天)后缓解;脑脊液漏34例次(14.3%)、胸膜破裂2例次(9.5%)、切口出血、深静脉血栓、切口脂肪液化各1例次(4.8%)等,所有并发症均获得良好转归。结论:重视手术操作,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重视围手术期的观察和处理,将有利于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2006年01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霍跃光;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初期救治的程序化操作。方法:分析216例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伤员的初期救治情况,抢救的人员做到“四边”(边看、边问、边查、边救)、“三快”(尽快维系生命体征、尽快明确伤情、尽快妥善处理),力争使伤员在“黄金一小时”内得到初步诊断和妥善的初期救治。结果:21例死亡,其余病例均抢救成功,转入后续治疗,成功率达90.28%。结论:程序化操作可以使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有序分工、紧密协作、迅速作出诊断、及时进行救治,可提高多发伤抢救成功率。
2006年01期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霍跃光;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初期救治的程序化操作。方法:分析216例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伤员的初期救治情况,抢救的人员做到“四边”(边看、边问、边查、边救)、“三快”(尽快维系生命体征、尽快明确伤情、尽快妥善处理),力争使伤员在“黄金一小时”内得到初步诊断和妥善的初期救治。结果:21例死亡,其余病例均抢救成功,转入后续治疗,成功率达90.28%。结论:程序化操作可以使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有序分工、紧密协作、迅速作出诊断、及时进行救治,可提高多发伤抢救成功率。
2006年01期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霍跃光;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初期救治的程序化操作。方法:分析216例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伤员的初期救治情况,抢救的人员做到“四边”(边看、边问、边查、边救)、“三快”(尽快维系生命体征、尽快明确伤情、尽快妥善处理),力争使伤员在“黄金一小时”内得到初步诊断和妥善的初期救治。结果:21例死亡,其余病例均抢救成功,转入后续治疗,成功率达90.28%。结论:程序化操作可以使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有序分工、紧密协作、迅速作出诊断、及时进行救治,可提高多发伤抢救成功率。
2006年01期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珂;项晓波;郭哲;2006年01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珂;项晓波;郭哲;2006年01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珂;项晓波;郭哲;2006年01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小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使用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24例27足,根据Sanders分型标准,II型9足,III型11足,IV型7足。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B"hler角、Gissane角、跟骨的长度、宽度及高度,并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术后足的功能。结果:所有病例足弓恢复良好,B"hler角由术前平均-4.25°恢复至术后平均26.7°,跟骨丘部的高度由术前平均35.2mm恢复至术后平均42.7mm。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优14足,良9足,可3足,差1足,优良率85.2%。结论:对于跟骨骨折,使用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能够恢复距下关节的解剖关系,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足的功能恢复良好。
2006年01期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小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使用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24例27足,根据Sanders分型标准,II型9足,III型11足,IV型7足。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B"hler角、Gissane角、跟骨的长度、宽度及高度,并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术后足的功能。结果:所有病例足弓恢复良好,B"hler角由术前平均-4.25°恢复至术后平均26.7°,跟骨丘部的高度由术前平均35.2mm恢复至术后平均42.7mm。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优14足,良9足,可3足,差1足,优良率85.2%。结论:对于跟骨骨折,使用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能够恢复距下关节的解剖关系,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足的功能恢复良好。
2006年01期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小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使用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24例27足,根据Sanders分型标准,II型9足,III型11足,IV型7足。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B"hler角、Gissane角、跟骨的长度、宽度及高度,并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术后足的功能。结果:所有病例足弓恢复良好,B"hler角由术前平均-4.25°恢复至术后平均26.7°,跟骨丘部的高度由术前平均35.2mm恢复至术后平均42.7mm。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优14足,良9足,可3足,差1足,优良率85.2%。结论:对于跟骨骨折,使用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能够恢复距下关节的解剖关系,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足的功能恢复良好。
2006年01期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卫东;钱宿东;吴克荣;2006年01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成卫东;钱宿东;吴克荣;2006年01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成卫东;钱宿东;吴克荣;2006年01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唐洪辉;左文山;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总结胸椎间盘突出症13例的临床资料及经胸腔侧前方减压椎间盘切除术的效果。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 ̄5年,平均3年4个月。根据Otani分级方法标准,优5例,良6例,一般2例。结论:经胸腔侧前方减压能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赘,该术式安全、有效。
2006年01期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洪辉;左文山;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总结胸椎间盘突出症13例的临床资料及经胸腔侧前方减压椎间盘切除术的效果。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 ̄5年,平均3年4个月。根据Otani分级方法标准,优5例,良6例,一般2例。结论:经胸腔侧前方减压能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赘,该术式安全、有效。
2006年01期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洪辉;左文山;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总结胸椎间盘突出症13例的临床资料及经胸腔侧前方减压椎间盘切除术的效果。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 ̄5年,平均3年4个月。根据Otani分级方法标准,优5例,良6例,一般2例。结论:经胸腔侧前方减压能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赘,该术式安全、有效。
2006年01期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季斌;
目的:探讨道路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伤残鉴定的特点。方法:对538例交通事故伤残等级鉴定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道路交通事故人身致伤残已占社会人身伤残总数的43.9%,其中文化程度低占61%、农民占56.7%、自行车及行人占61.9%。伤残等级Ⅷ ̄Ⅹ级为主,占71.56%。结论:农村及市郊道路为交通事故高发地段。伤残等级以Ⅷ ̄Ⅹ级为主。
2006年01期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季斌;
目的:探讨道路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伤残鉴定的特点。方法:对538例交通事故伤残等级鉴定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道路交通事故人身致伤残已占社会人身伤残总数的43.9%,其中文化程度低占61%、农民占56.7%、自行车及行人占61.9%。伤残等级Ⅷ ̄Ⅹ级为主,占71.56%。结论:农村及市郊道路为交通事故高发地段。伤残等级以Ⅷ ̄Ⅹ级为主。
2006年01期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季斌;
目的:探讨道路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伤残鉴定的特点。方法:对538例交通事故伤残等级鉴定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道路交通事故人身致伤残已占社会人身伤残总数的43.9%,其中文化程度低占61%、农民占56.7%、自行车及行人占61.9%。伤残等级Ⅷ ̄Ⅹ级为主,占71.56%。结论:农村及市郊道路为交通事故高发地段。伤残等级以Ⅷ ̄Ⅹ级为主。
2006年01期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宋进良;游之海;马海鱼;代忠志;鲁天祥;
目的:评价三种方法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股骨髁支持钢板、动力髁(DCS)治疗58例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1~6年随访,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组骨折愈合率95.2%,无1例感染,股骨髁支持钢板和动力髁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94.1%和95.0%,均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3组均有1例出现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5个月、6.5个月和7个月。结论:根据股骨远端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内固定物。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适应证广,操作方便,固定坚强,有利于早期下床,而髁支持钢板和动力髁对关节没有破坏,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2006年01期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进良;游之海;马海鱼;代忠志;鲁天祥;
目的:评价三种方法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股骨髁支持钢板、动力髁(DCS)治疗58例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1~6年随访,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组骨折愈合率95.2%,无1例感染,股骨髁支持钢板和动力髁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94.1%和95.0%,均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3组均有1例出现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5个月、6.5个月和7个月。结论:根据股骨远端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内固定物。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适应证广,操作方便,固定坚强,有利于早期下床,而髁支持钢板和动力髁对关节没有破坏,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2006年01期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进良;游之海;马海鱼;代忠志;鲁天祥;
目的:评价三种方法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股骨髁支持钢板、动力髁(DCS)治疗58例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1~6年随访,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组骨折愈合率95.2%,无1例感染,股骨髁支持钢板和动力髁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94.1%和95.0%,均有2例出现切口感染,3组均有1例出现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5个月、6.5个月和7个月。结论:根据股骨远端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内固定物。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适应证广,操作方便,固定坚强,有利于早期下床,而髁支持钢板和动力髁对关节没有破坏,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2006年01期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峰;郑兵;高勇;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在前列腺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25例中叶不增大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经直肠超声测量前列腺尿道长度并在术中引导支架置入前列腺尿道中。结果:25例患者支架均一次准确置入前列腺尿道中,术后均能自解小便。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支架置入术是一种直观,有效,微创的方法。
2006年01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峰;郑兵;高勇;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在前列腺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25例中叶不增大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经直肠超声测量前列腺尿道长度并在术中引导支架置入前列腺尿道中。结果:25例患者支架均一次准确置入前列腺尿道中,术后均能自解小便。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支架置入术是一种直观,有效,微创的方法。
2006年01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峰;郑兵;高勇;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在前列腺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25例中叶不增大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经直肠超声测量前列腺尿道长度并在术中引导支架置入前列腺尿道中。结果:25例患者支架均一次准确置入前列腺尿道中,术后均能自解小便。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支架置入术是一种直观,有效,微创的方法。
2006年01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单征珊;2006年01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单征珊;2006年01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单征珊;2006年01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建芳;王彦君;常淑娴;
目的:分析肛肠病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及处理。方法:对肛肠病患者125例术后的疼痛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对疼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有效镇痛,能使患者减小手术并发症,减轻痛苦,有利于术后恢复。结论:术后疼痛与解剖因素、手术及麻醉方式等主要因素相关,经相关辅助治疗止痛效果明显。
2006年01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0 ] - 杨建芳;王彦君;常淑娴;
目的:分析肛肠病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及处理。方法:对肛肠病患者125例术后的疼痛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对疼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有效镇痛,能使患者减小手术并发症,减轻痛苦,有利于术后恢复。结论:术后疼痛与解剖因素、手术及麻醉方式等主要因素相关,经相关辅助治疗止痛效果明显。
2006年01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0 ] - 杨建芳;王彦君;常淑娴;
目的:分析肛肠病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及处理。方法:对肛肠病患者125例术后的疼痛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对疼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有效镇痛,能使患者减小手术并发症,减轻痛苦,有利于术后恢复。结论:术后疼痛与解剖因素、手术及麻醉方式等主要因素相关,经相关辅助治疗止痛效果明显。
2006年01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0 ] - 颜武斌;
目的:观察小剂量麻黄碱与异丙酚、芬太尼联用于无痛人流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A组(异丙酚+芬太尼组)和B组(异丙酚+芬太尼+麻黄碱组)各50例,对两组BP、HR、SaO2监测结果及镇痛效果加以比较。结果:A组注药前后BP、HR明显下降,B组注药前后BP、HR无明显变化,两组SaO2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镇痛效果、满意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麻黄碱与异丙酚、芬太尼联用对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好,对循环、呼吸干扰小。
2006年01期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颜武斌;
目的:观察小剂量麻黄碱与异丙酚、芬太尼联用于无痛人流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A组(异丙酚+芬太尼组)和B组(异丙酚+芬太尼+麻黄碱组)各50例,对两组BP、HR、SaO2监测结果及镇痛效果加以比较。结果:A组注药前后BP、HR明显下降,B组注药前后BP、HR无明显变化,两组SaO2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镇痛效果、满意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麻黄碱与异丙酚、芬太尼联用对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好,对循环、呼吸干扰小。
2006年01期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颜武斌;
目的:观察小剂量麻黄碱与异丙酚、芬太尼联用于无痛人流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A组(异丙酚+芬太尼组)和B组(异丙酚+芬太尼+麻黄碱组)各50例,对两组BP、HR、SaO2监测结果及镇痛效果加以比较。结果:A组注药前后BP、HR明显下降,B组注药前后BP、HR无明显变化,两组SaO2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镇痛效果、满意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麻黄碱与异丙酚、芬太尼联用对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好,对循环、呼吸干扰小。
2006年01期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锁凤;潘秀;李新忠;於丽亚;卢朝晖;潘爱明;陈荣芳;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的价值。方法:采用TVS对142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进行诊断分型,对其中76例保守治疗患者动态观察异位妊娠的发展与转归。结果:76例保守治疗患者,5例采用期待疗法,均成功。71例予氨甲喋呤(MTX)静脉点滴,治愈率为90.1%,7例治疗失败。结论:TVS可对异位妊娠作出早期诊断,对保守治疗病例进行疗效的监测。
2006年01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韩锁凤;潘秀;李新忠;於丽亚;卢朝晖;潘爱明;陈荣芳;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的价值。方法:采用TVS对142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进行诊断分型,对其中76例保守治疗患者动态观察异位妊娠的发展与转归。结果:76例保守治疗患者,5例采用期待疗法,均成功。71例予氨甲喋呤(MTX)静脉点滴,治愈率为90.1%,7例治疗失败。结论:TVS可对异位妊娠作出早期诊断,对保守治疗病例进行疗效的监测。
2006年01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韩锁凤;潘秀;李新忠;於丽亚;卢朝晖;潘爱明;陈荣芳;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的价值。方法:采用TVS对142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进行诊断分型,对其中76例保守治疗患者动态观察异位妊娠的发展与转归。结果:76例保守治疗患者,5例采用期待疗法,均成功。71例予氨甲喋呤(MTX)静脉点滴,治愈率为90.1%,7例治疗失败。结论:TVS可对异位妊娠作出早期诊断,对保守治疗病例进行疗效的监测。
2006年01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红梅;
目的:对异位妊娠3种方法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方法:对采用常规剖腹手术90例,腹腔镜手术118例,保守治疗3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组成功32例(82.05%),剖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成功率为100%。剖腹手术组住院8 ̄10天,费用2600±300元;腹腔镜手术组住院5 ̄7天,费用4800±300元;保守治疗成功组住院9 ̄11天,费用1500±200天。结论: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异位妊娠的最佳选择。
2006年01期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红梅;
目的:对异位妊娠3种方法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方法:对采用常规剖腹手术90例,腹腔镜手术118例,保守治疗3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组成功32例(82.05%),剖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成功率为100%。剖腹手术组住院8 ̄10天,费用2600±300元;腹腔镜手术组住院5 ̄7天,费用4800±300元;保守治疗成功组住院9 ̄11天,费用1500±200天。结论: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异位妊娠的最佳选择。
2006年01期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红梅;
目的:对异位妊娠3种方法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方法:对采用常规剖腹手术90例,腹腔镜手术118例,保守治疗3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组成功32例(82.05%),剖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成功率为100%。剖腹手术组住院8 ̄10天,费用2600±300元;腹腔镜手术组住院5 ̄7天,费用4800±300元;保守治疗成功组住院9 ̄11天,费用1500±200天。结论: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异位妊娠的最佳选择。
2006年01期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许峰;2006年01期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峰;2006年01期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峰;2006年01期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明;宋磊;张娟;陈曦;田力莎;葛振华;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安全性。方法:21例中、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分为观察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观察组采用选择性头部降温,维持鼻咽温度为(34.00±0.50)℃,持续治疗至出生后72h。所有新生儿生后24h,72h采血检测电解质、肌钙蛋白T、血、尿β2微球蛋白、肝功能、出凝血时间和D-二聚体。结果:观察组未发生硬肿、呼吸暂停、心律失常和电解质紊乱,两组患儿血、尿β2微球蛋白、肌钙蛋白T、D-二聚体明显升高,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BD,对心、肝、肾、凝血及内环境无严重不良影响。
2006年01期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徐明;宋磊;张娟;陈曦;田力莎;葛振华;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安全性。方法:21例中、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分为观察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观察组采用选择性头部降温,维持鼻咽温度为(34.00±0.50)℃,持续治疗至出生后72h。所有新生儿生后24h,72h采血检测电解质、肌钙蛋白T、血、尿β2微球蛋白、肝功能、出凝血时间和D-二聚体。结果:观察组未发生硬肿、呼吸暂停、心律失常和电解质紊乱,两组患儿血、尿β2微球蛋白、肌钙蛋白T、D-二聚体明显升高,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BD,对心、肝、肾、凝血及内环境无严重不良影响。
2006年01期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徐明;宋磊;张娟;陈曦;田力莎;葛振华;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安全性。方法:21例中、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分为观察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观察组采用选择性头部降温,维持鼻咽温度为(34.00±0.50)℃,持续治疗至出生后72h。所有新生儿生后24h,72h采血检测电解质、肌钙蛋白T、血、尿β2微球蛋白、肝功能、出凝血时间和D-二聚体。结果:观察组未发生硬肿、呼吸暂停、心律失常和电解质紊乱,两组患儿血、尿β2微球蛋白、肌钙蛋白T、D-二聚体明显升高,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BD,对心、肝、肾、凝血及内环境无严重不良影响。
2006年01期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顾素芳;
目的:总结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与脑脊液、脑电图之间关系。方法:对5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脑脊液、脑电图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起病33例,亚急性起病21例,入院脑脊液异常20例,脑电图异常47例,经治后治愈52例,后遗症2例,住院天数7.5 ̄28天,平均15.3天。结论:临床症状与脑脊液变化呈不一致,与脑电图异常程度相一致。脑电图恢复较临床与脑脊液变化慢。
2006年01期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顾素芳;
目的:总结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与脑脊液、脑电图之间关系。方法:对5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脑脊液、脑电图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起病33例,亚急性起病21例,入院脑脊液异常20例,脑电图异常47例,经治后治愈52例,后遗症2例,住院天数7.5 ̄28天,平均15.3天。结论:临床症状与脑脊液变化呈不一致,与脑电图异常程度相一致。脑电图恢复较临床与脑脊液变化慢。
2006年01期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顾素芳;
目的:总结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与脑脊液、脑电图之间关系。方法:对5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脑脊液、脑电图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起病33例,亚急性起病21例,入院脑脊液异常20例,脑电图异常47例,经治后治愈52例,后遗症2例,住院天数7.5 ̄28天,平均15.3天。结论:临床症状与脑脊液变化呈不一致,与脑电图异常程度相一致。脑电图恢复较临床与脑脊液变化慢。
2006年01期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澍;陈国民;孙晓晶;王首雁;2006年01期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澍;陈国民;孙晓晶;王首雁;2006年01期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澍;陈国民;孙晓晶;王首雁;2006年01期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石海红;管怀进;
目的:评价改良角膜刮片湿片法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意义。方法:对临床拟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先用钝刀刮除溃疡边缘处坏死组织,然后用较税利刀片刮取病变明显处组织,分别滴加真菌检查浮载液10%氢氧化钾和改良的浮载液,然后在光镜下查找真菌孢子和菌丝。结果:改良湿片法的阳性率89.28%,传统湿片法为60.71%。结论:改良角膜刮片湿片法是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简捷、快速和有效的方法。
2006年01期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海红;管怀进;
目的:评价改良角膜刮片湿片法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意义。方法:对临床拟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先用钝刀刮除溃疡边缘处坏死组织,然后用较税利刀片刮取病变明显处组织,分别滴加真菌检查浮载液10%氢氧化钾和改良的浮载液,然后在光镜下查找真菌孢子和菌丝。结果:改良湿片法的阳性率89.28%,传统湿片法为60.71%。结论:改良角膜刮片湿片法是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简捷、快速和有效的方法。
2006年01期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海红;管怀进;
目的:评价改良角膜刮片湿片法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意义。方法:对临床拟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先用钝刀刮除溃疡边缘处坏死组织,然后用较税利刀片刮取病变明显处组织,分别滴加真菌检查浮载液10%氢氧化钾和改良的浮载液,然后在光镜下查找真菌孢子和菌丝。结果:改良湿片法的阳性率89.28%,传统湿片法为60.71%。结论:改良角膜刮片湿片法是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简捷、快速和有效的方法。
2006年01期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群茹;
目的:评价自体带球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在显微镜下对64例(65眼)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移植自体带球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随访0.5~2年。结果:61例(62眼)治愈,3例复发,治愈率为95.3%。结论:自体带球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有助于角膜和结膜的重建,有效地抑制胬肉复发。
2006年01期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群茹;
目的:评价自体带球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在显微镜下对64例(65眼)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移植自体带球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随访0.5~2年。结果:61例(62眼)治愈,3例复发,治愈率为95.3%。结论:自体带球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有助于角膜和结膜的重建,有效地抑制胬肉复发。
2006年01期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群茹;
目的:评价自体带球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在显微镜下对64例(65眼)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移植自体带球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随访0.5~2年。结果:61例(62眼)治愈,3例复发,治愈率为95.3%。结论:自体带球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有助于角膜和结膜的重建,有效地抑制胬肉复发。
2006年01期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文忠;顾兴华;
目的:总结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经验。方法:采用Messerkling法对195例鼻窦炎、鼻息肉进行治疗,对其中120例随访并评定疗效。结果:治愈率56.6%(68/120)、好转率29.2%(35/120)、无效率14.2%(17/120)。Ⅰ ̄Ⅲ型的疗效呈下降趋势,其中以Ⅱ型Ⅲ期和Ⅲ型的疗效较差。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发生的并发症是术中纸样板损伤和术后鼻腔粘连。结论:不同型期的疗效有差异性(P<0.05),提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分型分期与疗效密切相关
2006年01期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文忠;顾兴华;
目的:总结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经验。方法:采用Messerkling法对195例鼻窦炎、鼻息肉进行治疗,对其中120例随访并评定疗效。结果:治愈率56.6%(68/120)、好转率29.2%(35/120)、无效率14.2%(17/120)。Ⅰ ̄Ⅲ型的疗效呈下降趋势,其中以Ⅱ型Ⅲ期和Ⅲ型的疗效较差。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发生的并发症是术中纸样板损伤和术后鼻腔粘连。结论:不同型期的疗效有差异性(P<0.05),提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分型分期与疗效密切相关
2006年01期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文忠;顾兴华;
目的:总结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经验。方法:采用Messerkling法对195例鼻窦炎、鼻息肉进行治疗,对其中120例随访并评定疗效。结果:治愈率56.6%(68/120)、好转率29.2%(35/120)、无效率14.2%(17/120)。Ⅰ ̄Ⅲ型的疗效呈下降趋势,其中以Ⅱ型Ⅲ期和Ⅲ型的疗效较差。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发生的并发症是术中纸样板损伤和术后鼻腔粘连。结论:不同型期的疗效有差异性(P<0.05),提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分型分期与疗效密切相关
2006年01期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幸波;宫国俊;王讯;
目的:探索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部分切除术对于反复性鼻中隔粘膜糜烂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反复性鼻中隔粘膜糜烂出血病例65例,在鼻内窥镜下行常规的鼻中隔粘膜下剥离术基础上,切除糜烂出血的黎氏区部分粘膜。结果:经1年临床观察,65例中63例未再出血。结论:该手术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好,适合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患者。
2006年01期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幸波;宫国俊;王讯;
目的:探索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部分切除术对于反复性鼻中隔粘膜糜烂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反复性鼻中隔粘膜糜烂出血病例65例,在鼻内窥镜下行常规的鼻中隔粘膜下剥离术基础上,切除糜烂出血的黎氏区部分粘膜。结果:经1年临床观察,65例中63例未再出血。结论:该手术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好,适合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患者。
2006年01期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幸波;宫国俊;王讯;
目的:探索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部分切除术对于反复性鼻中隔粘膜糜烂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反复性鼻中隔粘膜糜烂出血病例65例,在鼻内窥镜下行常规的鼻中隔粘膜下剥离术基础上,切除糜烂出血的黎氏区部分粘膜。结果:经1年临床观察,65例中63例未再出血。结论:该手术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好,适合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患者。
2006年01期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朴松林;缪宏建;董亚男;
目的:评价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利用的现状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江苏省海安县的3个村居民进行卫生服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结果:被调查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为14.56%;疾病构成前3位分别是肌肉骨骼系统疾病(3.97%)、呼吸系统疾病(3.36%)、循环系统疾病(2.55%);2周就诊率为22.86%;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家庭总收入是影响当地居民患病和就诊的重要因素。结论:当地农村卫生服务尚不能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应该大力加强和完善。
2006年01期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朴松林;缪宏建;董亚男;
目的:评价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利用的现状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江苏省海安县的3个村居民进行卫生服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结果:被调查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为14.56%;疾病构成前3位分别是肌肉骨骼系统疾病(3.97%)、呼吸系统疾病(3.36%)、循环系统疾病(2.55%);2周就诊率为22.86%;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家庭总收入是影响当地居民患病和就诊的重要因素。结论:当地农村卫生服务尚不能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应该大力加强和完善。
2006年01期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朴松林;缪宏建;董亚男;
目的:评价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利用的现状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江苏省海安县的3个村居民进行卫生服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结果:被调查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为14.56%;疾病构成前3位分别是肌肉骨骼系统疾病(3.97%)、呼吸系统疾病(3.36%)、循环系统疾病(2.55%);2周就诊率为22.86%;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家庭总收入是影响当地居民患病和就诊的重要因素。结论:当地农村卫生服务尚不能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应该大力加强和完善。
2006年01期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嘉;金智华;2006年01期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嘉;金智华;2006年01期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嘉;金智华;2006年01期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丽霞;2006年01期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丽霞;2006年01期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丽霞;2006年01期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宏梅;戎辉;2006年01期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宏梅;戎辉;2006年01期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宏梅;戎辉;2006年01期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冬云;2006年01期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冬云;2006年01期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冬云;2006年01期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6年01期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6年01期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6年01期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